‧留言版‧會員專區‧市政專區‧聯絡我們
  最新消息   經營理念   殯葬禮儀   宗教生死觀   服務項目   常見問題
 
     
    誠業生命粉絲團(FB)  
    ===============  
    專業用詞  
    民間習俗問與答  
    如何選擇亡者晉塔座向  
    中國農曆規則和日曆原理  
    ===============  
    面對親人即將往生(死亡)  
    安寧療護  
    自殺通常會使自己受苦受難  
    ===============  
    身後事-查詢資產負債  
    家人過世有哪些權益  
    如何辦理繼承申報流程  
    全面限定繼承  
    不孝子女條款  
    ===============  
    手尾錢是什麼?  
    燒紙錢,不如燒好香  
    禮簿中的『敬使台力』  
    出殯後可否再收奠儀(白包)  
    獵七葬(祭煞.祭草人)  
    失傳已久的禮俗(挺喪)  
    客家婦女為何稱為“孺人”?  
    粿的拜拜習俗與意義  
    ===============  
    如何申請軍人忠靈祠  
    ===============  

面對親人即將往生(死亡)-臨終關懷

 

面臨親人即將過世,是件很煎熬也很不容易的事,不捨激動是免不了的心理反應,悲傷難過也是正常的情緒表達。但是,除了傷心難過,在親人即將離我們而去之前,我們並非什麼都不能做。採取積極的臨終關懷和照護行動,可以讓摯愛的親人在寧靜、舒服、溫馨的環境中,獲得最無私、最真誠、也最慈悲的關懷和祝福,以便安祥、平靜、從容的做好死亡準備,坦然面對即將到來的死亡。 

在親人臨終之際,家屬可給予的臨終關懷有幾個面向。第一個面向是身體和環境上的安排與照護;第二個面向是傾聽心聲並協助完成心願;第三個面向則是協助並給予心理靈性上的支持與關懷。

只有做好死亡準備的人,才能安心地放下人世間的一切,坦然面對死亡;而也唯有真誠地關懷臨終的家人,才能讓我們毫無遺憾地繼續我們的人生。

(圖片:網路。文字:台灣殯葬網)

 

人從出生開始歷經幼兒期、學齡前期、學齡期、青春期,、成人期及老年期,甚至發展至臨終時,死亡為人類發展的正常最後階段。

 

死亡過程除了生理的衰退,還包括個人對死亡的認知,死亡對人的意義以及瀕死過程個人的心理與行為反應,會隨著年齡及其所處環境的不同有所差異。

 

我國已漸漸邁入高齡化社會,將我們與「死亡」的距離拉得更近,所以我們將不得不重視此問題。

 

臨終者的主要任務是「調適所面臨的種種失落、完成未竟完成事務、處理醫療照護的需要、重新分配時間及能量資源、安排身後事以及面對死亡的恐懼。」

 

(圖片取自於網路)

 

一、減輕病人的情緒壓力

末期病人在症狀越來越明顯,身體越來越衰弱時,也會有一種崩潰感,一時地想放棄,沒有力氣再奮鬥了,這時最好的照顧是靜靜地陪伴著他,聽他訴說,鼓勵他以哭泣的方式來發洩,病人自然會度過這段低潮期,便有力氣繼續走向前面的人生路。末期病人最害怕孤獨,特別會希望有親密關係的親朋好友來陪伴,親人不只陪伴在旁,最好能分享病人的感受,情緒,及思想。

 

二、安排病人想見的親友來探望他

病人除了害怕失去自己以外,也會害怕失去親人或掛記親人。臨終病人最難捨的就是他心愛的人,尤其是還無法自我照顧的親人,如:年幼的子女及年高的父母,所以最好協助病人將他不放心的親人生活,做一個妥善的安排;或用宗教信仰協助病人。

 

 

      三、聆聽病人的心聲且協助處理未了的心願


      末期病人連活下去的機會都沒有了,因此,他們不必再隱藏自己的       感情與意見,通常病人會以「最後的願望」來投射他內心的想法,       準備對自己的人生做個總結。所以家人與醫護人員應該尊重病人的       主張,幫助病人實現其最後的願望。讓他不要帶著任何遺憾離開人       世間。

      (圖片取自網路)

 

四、協助病人處理良心上的不平安

臨終病人若心懷怨恨,就無法心靈平安了,此時他需要寬恕及和好,了結過去的恩怨,才能獲得內心平安。尤其是教育程度或社會地會較高的病人。

 

五、尋找生命意義的需要

人在臨終時,自然會回顧他的生活史,過去種種浮上心頭,企圖從人生經驗中發覺生命的意義,也希望最後這一刻能留下些甚麼。例如:歌星薛岳在臨終前舉辦了一場演唱會,梅艷芳在臨終前賣力的在舞台上揮灑搖擺,一代巨星麥克傑克森殞落後開拍的未來的未來,描素他對工作的熱誠與執著,都是尋求生命意義的需要,希望自己的生命不與草木同朽,人們會永遠記得他。而對於生命意義的需要及回答,每個人都有個別獨特的答案。用生命回顧的方式來聆聽病人的生活史,是很好的靈性照顧方法。

 

六、尊重病人宗教信仰的需要

臨終病人常會對痛苦的問題質疑,例如:「我一生行善,從未做過對不起別人的事,為什麼會受這麼多的痛苦?」、「為什麼這麼年輕就要死?」、「為甚麼是我?」,這個問題是屬於宗教領域的問題。宗教信仰是一種堅實肯定的人生觀與價值觀,對超越世界的信念,與超越的造物主的關係,以及終極意義與死後生命的回答。對於死後的生命,也是屬於宗教的問題,每一種宗教對死亡都有一套信仰與闡釋,有深刻信仰的人,大部份能接受或面對死亡,對死亡會有一個平靜的認知與接受度。宗教儀式如禱告、唸佛、唱詩及禮拜等,都能給予病人最大的支持,每一個正統的宗教,都有對死後生命的肯定教義,具備深度信仰的病人,較能坦然無懼地面對。但有些民間宗教有怪力亂神的說法,不僅會對病人帶來恐懼,也會對家人帶來不安,最好能導以正統宗教,使病人與家人能獲得靈性的平安與依靠。

 

七、遺產的處理與喪葬的諮詢

平時即建立個人的死亡準備,包括預立遺囑、交代喪禮、遺物、遺言等物質上的準備,以及重新統整生命的意義、人生觀與價值觀的反省,對於是否能達到善終很重要。但國人缺乏預立遺囑的習慣,造成許多不必要的困擾、糾紛與傷害。我國民法對遺產的分配有「特留分」的規定,對於配偶、直系親屬及兄弟姊妹階有保障的特留分。因此,不預立遺囑的結果是,常常一個人走後,造成家中一團混亂,困擾傷害,糾紛痛苦因而產生。為了避免日後的糾紛,人們最好能在自己意識清楚時,親筆立下遺產分配的遺囑。

歐美先進國家都有一套保障人權的「預立指示」的法律效力,以及「預立醫療代言人」的指示,我國已立法的安寧緩和醫療條例,能讓末期病人交代自己所期望的末期醫療方式,稱之「生前預囑(living will)」。若病人已意識不清,無法為自己的醫療處置做選擇時,家屬可能會因意見分期或其他種種理由,甚至違反末期病人的意願。

由於生前預立遺囑的倡導,殯葬業者面對協助瀕死病人擬定其個人遺志,或依照死者的遺命來協助期完成的服務,將可達到最終的歸屬所託。

 

八、 後事準備及葬儀安排

1. 身體方面:教導家屬進行瀕死症狀評估,準備衣服、用物及死亡場所;教導家屬為病人沐浴、淨身、更衣以及做好遺體護理。

2. 心理社會方面:提醒家屬有無遺產問題,教導家屬如何與病人溝通或陪伴病人的死亡過程,如何協助末期病人完成未了的心願;協助處理具高危險性的哀傷家屬(病人的年幼子女、高年父母及過度依賴的配偶)經歷哀傷歷程;協助家屬之間彼此溝通。

3.靈性方面:協助家屬依造病人原有的宗教信仰,進行死亡前的宗教儀式。(佛教須請法師開釋及準備唸佛機、往生備等。基督宗教須請長老或牧師禱告)

4.喪葬準備方面:教導家屬「死亡證明書取得、葬儀人員之聯絡方式、公所埋葬證明取得、火葬或土葬之準備、骨灰安置所或墓園、各項相關喪葬輔助等」

 

 

Copyright © 誠業生命禮儀 All Rights Reserved,
ADD:404 台中市北區國豐街30號 TEL:04-22310453 FAX:04-22330702 E-MAIL:cy22310453@gmail.com